佛教知识

佛教的信仰--------理性与激情的和谐统一
03月03日

佛教信仰的特点:

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《基督徒的激情》中指出,“信仰的对象是另一个人的现实,与他的交往是一种无限的关注。……信仰的对象是教师的现实性——即教师确实存在。因此,信仰的答案必定为是或否;因为信仰的答案与教条无关,它与教条真实与否这一问题无关。”克尔凯郭尔认为,信仰是对所信仰对象是否存在的信仰;如果没有信仰,当然也就谈不上幸福;同时,信仰与学说无关,与这种学说是否真实也无关。

信仰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确认与相信,并因为这种确认与相信而获得力量,从而在思想与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。所以,信仰是感情与理性融合的产物。如果着重理性,对一切事物均抱怀疑态度,抹煞道德价值,会走向“不信”的反宗教道路;如果着重感性,偏于信仰,离开理性的驾御,则会形成狂热的盲目信仰,如“邪信”、“迷信”。

“邪信”即缺乏正确的理性判断,同时受到情感的误导,从而偏离人生及社会的道德规范,是一种危险而且有害的信仰,如“法轮功”现象。“迷信”则是由于对信仰对象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而不加分辨地盲目附和,这种心态不只在宗教里才有,现实社会也有形形色色的迷信:或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快乐;或迷信纵情逞暴可解决人生一切苦恼……但这种虚妄不实、短暂无常的迷信,既经不起时间考验,也耐不住人事变迁,随时会崩坍溃散。正如经中所说:“积聚终消散,崇高必堕落;合会终当离,有生无不死。”

邪信就像一条绳索,束缚了我们开朗的人生,给我们带来很多毫无意义的苦恼,使人生不能获致究竟的解脱,求得光明的世界。迷信则像一付枷锁,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锁住了,把清净如满月的人格埋藏了。

因此,无论是个人的修养与提升,还是社会的前进与发展,都需要“正信”。佛教的信仰即是一种“正信”,有其自身价值与意义,其特点如下:

激情与理性的合一

佛教是大觉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的,充满智慧、仁慈、清凉的言教。所谓正信的佛教,就是正确的信解、正直的 。